美国施坦威父子公司与德国戈特里安-史坦威的品牌之争使双方在数十年的岁月里都付出了沉重代价(详见本报9月17日B10~B11版)。除了漫长的诉讼,两个同一血脉的“孪生兄弟”之间的情感伤害是令人痛心的。在两个品牌的官方网站及相关可以信赖的资料中,记者渐渐梳理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这里有必要追溯一下德国史坦威的真正历史。
1
戈特里安和史坦威:
两个属于钢琴的伟大姓氏
早在1830年,德国有一个很出名的钢琴制造商,叫格奥尔格· 弗里德里希·卡尔·戈特里安(Georg Friedrich Karl Grotarian),他以天才的禀赋设计并生产出一台后来轰动整个世界的钢琴,并用自己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戈特里安(Grotrian)”。
1855年,戈特里安遇到了另一个天才的钢琴设计制造师,并聘请了这位年轻的犹太人——特奥多尔·史坦威(Theoder Steinweg)。他们在德国中部城市Braunschweig建造了一座大型的现代化钢琴厂,该厂生产的钢琴以两个人的姓氏:戈特里安-史坦威(Grotarian-Steinweg)命名,世界第一台戈特里安-史坦威钢琴从此诞生。
从此,戈特里安和史坦威这两个姓氏就注入进钢琴的血脉,而此后令人扼腕的纷争根源也正在于此。在戈特里安和史坦威合作5年之后的1860年,戈特里安先生带着对于钢琴的挚爱和对史坦威的友情突然去世。
由此可见,“戈特里安-史坦威”是两位钢琴制造大师友情与合作的结晶,这是对人类音乐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的见证,正如“戈特里安-史坦威”这个名称所表现的那样,两位前辈的才华、心血与友谊下进行的默契合作,已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特殊的名词,也正是为了这一原因,戈特里安家族当初将姓氏改为“戈特里安-史坦威”。
2
“雪崩式”诉讼:
两个家族在70个国家的拉锯战
1865年,特奥多尔·史坦威先生离开在德国和在戈特里安-史坦威公司的钢琴事业赴美。
在结识戈特里安之前,史坦威从父亲海恩里希·恩格哈特·史坦威手中继承了一个生产钢琴的家庭式作坊。父亲年轻时就是热爱乐器制造的热血青年,在滑铁卢战役中吹响了一把圆号。史坦威的哥哥参与了1848年大革命和反抗德国当地反犹太人运动,在遭到通缉之后,与父亲一起逃亡美国。
父兄走后,德国又遭逢经济大萧条,特奥多尔·史坦威陷入经济困境。他本来试图说服戈特里安先生投资入股他的小作坊,但最终听从戈特里安的建议,放弃家庭作坊,加盟戈特里安投资建造的现代化钢琴厂。
特奥多尔·史坦威的父亲到美国后继续制造钢琴,并创办了“史坦威父子钢琴公司”。由于两个哥哥都在美国去世,父亲请他到美国纽约的钢琴厂子承父业。考虑到已经把“Steinweg”商标所有权卖给了戈特里安家族,不便再使用这个名字,于是,特奥多尔·史坦威到美国后,立刻把在纽约注册的史坦威父子钢琴公司(Steinweg&Sohns)改成了“Steinway&Sons”,也就是今天的施坦威父子钢琴公司,以规避可能引起的法律纠纷。但这两个十分相似的单词还是就此埋下了祸根,后来导致了两个家族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长达数十年的惨烈的拉锯战。
1920年,德国戈特里安-史坦威公司在美国和欧洲都赢得了终审官司,禁止美国施坦威父子钢琴公司在全球使用史坦威或近似的商标名称进行生产和销售,当时双方公司都由第二代掌管,很快,美国施坦威父子公司的威廉·史坦威专门来到德国求见戈特里安-史坦威公司的威廉·戈特里安-史坦威,两人是发小,从小在一起玩和成长,他们父亲都故意把他们的名字叫威廉,本希望他们像兄弟一样。面对儿时的玩伴,威廉·戈特里安-史坦威答应了来自美国小弟的所有要求,同意美国施坦威父子仅在美国进行生产和销售,他们俩相互抽着雪茄完成了谈判和签协议,这一协议被后人称为“雪茄协议”,灾难和争端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1945年,二战德国战败,美国施坦威父子钢琴公司突然在全球70多个国家同时发起了“雪崩式”诉讼官司——反过来要求德国戈特里安-史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