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1975年,云南的考古工作者在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中发掘出一个铜鼓,是距今天2500年左右的文物,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鼓。与此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套距今2300多年的羊角编钟,每一组3枚钟,一钟能发3个不同音高的音,与中原出土的编钟相比,形制、大小、音律都不一样,很有云南民族的地方色彩。云南少数民族中很流行的吹奏乐器葫芦笙历史也很久远。1972年在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中出土的青铜葫芦笙,距今已有2500左右的历史。云南的地方民族乐器约有180种,其中,吹管乐器品种最为繁多,占品种数量的1/2,其次是占品种数1/4的打击乐器,还有弹奏乐器和拉弦乐器。云南的地方民族乐器,有的构造十分简单,近乎原始。比如景颇族的吐良,就是取一根竹管,中间开一个吹口就可以吹奏;像克木人的单孔笛、哈尼族的树叶管都是在田边地头随手制作,临时吹奏,吹完就扔了。可也有的乐器做工却非常精致,比如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鼓面中央饰有十芒太阳纹,光芒之间还镌刻着斜线三角纹,鼓面有五晕,第一、二、四、五晕是几何图案的锯齿纹、圆点纹;第三晕刻着4只飞翔的鹭。鼓的胴部也有四晕,上面刻有羽人划舟的精美图案。有的乐器形制和演奏方法还很奇异,如岔满人的吹奏乐器“楞弄”,它的竹簧哨嘴套在一根150公分长的细竹管上,演奏时一般都要男女双双配合;有的乐器音色十分独特,比如佤族的吹奏乐器“得”,牛角正中的内壁上贴了—个舌形铜簧片,人们口含着簧片处或吸或吹地演奏,音色粗犷而别致。从形制的大小看,有的乐器小巧玲珑,比如景颇族的金属口弦,长不到两公分;有的乐器却很庞大笨重,比如佤族的木鼓,大的可以达到6尺长,2尺粗。这些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的乐器充分表现了云南地方民族乐器的发展水平和各民族人民非凡的创造才能,它们为云南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增添了无限风情,为中华民族的乐器文化艺术,谱写出厂令人陶醉不已的—章。
吹奏乐器
云南民族乐器----吹奏乐器的产生时代,现发掘出土的有距今2500年左右的青铜葫芦笙(见前文),另外,从昆明官渡区彝族子君支系流行的两孔陶埙“阿乌”以及文山濮人支系流行的三孔陶埙“笛老挪”等乐器来看,在更古老的原始时代,云南的土著民族就已创造出自己的吹奏乐器了。此外,我们从哈尼族现在还使用的“吹哩”(三孔),克木人现在用的单孔笛(道儿)也可以看到云南地方民族乐器原始古朴的遗迹。现有的吹奏乐器大约是4类:一是簧管乐器,主要有安金属簧片的巴乌、葫芦丝、芦笙、排笙、得、班罗、盏西等;有安竹簧片的戎芦笙、草巴乌、布惹、筚鲁、筚哩、扎比、哩鲁、切楚来哦、模都、比尔、寸笛等;有安放草簧片的窝博、谷杆儿等。二是带哨的管乐器,比如波博(芦笙)、小闷笛、洞巴、蚌背、册节、唢呐等。三是没有簧哨的管乐器:比如勒绒、吐良、比笋、太平箫、笛箫、矢遮、呗拖美浅、闹、独乐、道儿、佤合洛、笛哩吐、阿乌:号筒、吹哩、山啦叭、刚当、蒙别哩等。四是无管簧的木叶、梅帕、指弦、口弦等。
1.巴乌
主要流行于红河、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区,是彝、哈尼、傣、佤、布朗、苗等少数民族的簧管乐器。巴乌的制作比较简单,取一段长约26到28公分的竹管,在上端近节处的一侧嵌上一片三角形的铜质簧片,竹管上钻开8个按音孔,能发出6个到9个的音。这种乐器很奇特,说它像汉族的箫吧,却是横吹;说它像汉族的笛吧,却又没有笛的声音清脆。这主要是因为它在上端的触口处安了两片铜制簧片而不是像笛子一样贴上竹膜,所以音量就不大。巴乌的音色非常地柔美悦耳,很像一对钟情的恋人在窃窃私语,低诉衷肠,所以,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谈恋爱时,常用它抒发自己的衷情,傣族的歌手“赞哈”演唱时,定要巴乌作伴奏,在许多的娱乐场所,更少不了巴乌。巴乌由于吹奏方式的不同分为直巴乌,横巴乌、双管巴乌3种,演奏技巧主要有连奏、吐音、波音、滑音等,广为人知的传统乐曲有彝族的《约调》,哈尼族的《串田地》、《傍晚的声音》,苗族的《情调》、《约会》,傣族的《咧少调》、《赞哈调》、《芒市坝子调》等。巴乌除竹管舌形铜簧片的形制以外,还有用细毛竹或山苇、空心草制作的矩形竹草簧类巴乌,这类巴乌因为地区、民族的不同以及开音孔数的不同,形成厂名目繁多的称谓,所形成的音列样式也是五花八门。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哈尼族民间流传着关于巴乌的—个古老故事:相传很久以前,美丽的哈尼姑娘梅乌与英俊的小伙巴冲相爱,他们心心相印,发誓永不分离。不料贪婪的魔鬼却要强娶梅乌姑娘。勇敢的梅乌始终坚贞不屈,一言不发。震怒的魔鬼竟然割掉梅乌的舌头,丢进了深山。一天,被魔鬼残害得不能说话唱歌的梅乌,在一只白鹇鸟的带领下走到一片竹林,突然,风狂雷鸣,豌豆大的冰雹打在竹子上,发出叮咚的响声,梅乌大受启发,砍来黄竹烙了洞,又把口弦样的簧片嵌在上面,吹出了如泣如诉深情委婉的乌嘟声,抒发对心上人巴冲的思念、对魔鬼的痛恨。动人的巴乌声越过重山峻岭传到巴冲耳中,他历尽艰险,循着动人的巴乌声,终于找到了心爱的梅乌姑娘,后来人们就用他俩的名字为这种“会说话的乐器”取了一个名字——巴乌。关于巴乌起源的传说故事还很多很多,它们说明,巴乌是聪明智慧的各族人民在劳动中发明创造的。解放后几十年间,巴乌的研制改革工作一直在进行着,经过改革加键的巴乌,在保持传统巴乌浑厚柔美音色的前提下,扩大了音域、音量,并且还能调微,能转四个调,能奏出各种滑音、打音、吐音、颤音、飞指、抹音等技巧音。巴乌的创作曲目也更为开拓,它不仅可以演奏传统的地方风格曲目,还可移植外国乐曲,如日本的《北国之春》等。
2.葫芦丝
傣语叫“筚朗道”,是云南省傣、阿昌、德昂、佤等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簧管乐器,当地汉语又称之为葫芦筲。葫芦丝用葫芦做音斗,用几根(常见的是3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列插入葫芦里,每根插入葫芦的竹管部分,都嵌着一枚舌形铜质簧片,中间较长的一根是主管,开有7个按音孔(前6后1),演奏时口吹葫芦嘴,指按主管指孔,左右两根副管会同时发出持续筒音,组成各种和音,音色十分悠扬柔美。葫芦丝的演奏技巧主要有下颤音、上滑音、下滑音、吐音、打音、波音等,也常用循环换气法吹奏,使乐曲连绵不绝,一气呵成。传统优秀的代表乐曲有傣族的《芒市坝子山歌》,阿昌族的《情歌》,德昂族的《唱歌调》、《吃苦调》,佤族的《串门调》等,音域常在9度以内,最多不超过11度。经过改革的葫芦丝,有的已采用铜质葫芦做气箱,用两支筒音相近的音管并排,就能奏出简易的二声部乐曲,还有的是做成两根主管,四根副管的葫芦丝。它们都是既保持了葫芦丝原来特有的甜美音色和风格,又拓宽了音域,扩大了它的表现力,使这朵云南民族乐器大花园中的奇葩更加光彩夺目。
3.葫芦笙
葫芦笙是哈尼族、拉祜族、彝族人民喜爱的吹奏乐器。它用长把的葫芦做笙斗,插上5根长短不一,装有竹质或铜质簧片的竹管构成。普洱哈尼族的葫芦笙簧管底部没有阻塞,有一只簧管可以发两个音,其它4只簧管各发一个音。葫芦笙分为大、中、小3种,形状相同,只是音的高低不同,每种音之间音高相差5度,最高音管和最低音管为一个8度音程。在拉祜族民间,葫芦笙习惯上只用于吹奏的人边跳边吹,并且多半是领舞的人吹跳,大家伴随着动人心弦的音乐节奏翩翩起舞。拉祜族用葫芦笙演奏的舞曲节奏明快,轻松活泼,并且音乐的节奏还可根据舞蹈者情绪的起落或快或慢,每年火把节到第二年春耕大忙到来之前,正是拉祜人吹葫芦笙的高潮时节,故民间有“谷子黄,拉祜狂”的俗语。关于葫芦笙的来历,在拉祜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的时候,大地上发生了令人恐怖的大洪水,最后只有一对躲到了葫芦里的兄妹俩没被淹死。洪水退后,兄妹俩依照天意结为夫妻,繁衍出了许多后代子孙,这些子孙就是拉祜族、汉族、佤族、傣族等民族的祖先。因为是葫芦救了人类的祖先,所以后人就用葫芦做乐器。吹响它,人们就可以想起祖先,而葫芦笙上的5根长短不同的竹管象征着一母所出的各民族兄弟,他们肩并肩地站在一起,团结欢乐。每当吹起葫芦笙时,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就会聚到一起,永远团聚在一起。此外,在纳西、彝等少数民族中,也流传着关于葫芦笙的许多传说。它们说明,葫芦笙这种乐器产生的时代是多么地古老久远,各族人民的祖先,正是在它美妙音乐的陪伴下团结在一起,共同创造着美好的理想世界。
4.口 弦
口弦又称“响篾”,是彝、哈尼、拉祜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的口吹小乐器。口弦多数是用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