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最著名的钢琴很多,我们可以听到有:施坦威(Steinway & Sons)、蓓森朵夫(Bosendorfer)、法奇欧利(Fazioli)和贝切斯坦 (Bechstein)。在过去的一年里,也许是我的执着感动了上苍,结果很幸运、也很意外地都能在现场认认真真听过至少一次。 一个老话题立即涌了出来,这些名琴他们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到底谁的声音更好听? 前些日子,我看到有人对其中三种琴声作了描述,尽管他的描述与我的现场聆听感受很不一样,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先简要概括他人的描述,略做一点介绍如下。施坦威对音色追求近乎变态的,出场之前都要经过苛刻的检查,以确保每一架施坦威钢琴都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声音。从音色上说,施坦威的声音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感觉是一种雍容华贵,极具帝王气质的声音。每当人们第一次听到施坦威的声音,无不为其高贵的气质所折服。施坦威的钢琴低音浑厚无比,中音温暖而宽厚,高音明亮而华丽。但是就中音来说,施坦威是最出众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不过笔者认为最有杀伤力的还是施坦威那种天生的帝王气质。蓓森朵夫采用和施坦威不同的标准,因此,音色侧重上也有所不同。蓓森朵夫的声音含蓄,但是极具底蕴。可以很明显地听出是德奥系的声音。蓓森朵夫最有特点的地方在于低音区域,其在低音区音色清晰而圆润,而且不失浑厚。可以营造一种奇特的音色氛围。不少钢琴家称其为“意境深沉,含蓄不发”。感觉大有“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意思。关于施坦威和蓓森朵夫琴声的差异,有位朋友专门从杂志上摘录了一段琴声对比的文章,很值得一读。“美国产施坦威和欧洲产还是有区别的,前者的音质明亮一些,后者则圆润些。大多数钢琴家都说它的钢琴能适应多方面的要求,音质纯净而音域宽广,高音明亮,低音饱满丰富。很多钢琴家不认为蓓森朵夫琴比得上施坦威琴那么面面俱到,但它的低音至中音部分声音丰满,高音部音色甜美而绝不带金属声,这些都可与施坦威相比。蓓森朵夫琴也是演奏莫扎特和舒伯特那些优雅的维也纳风格作品的理想乐器。钢琴家巴克豪斯在一篇著名的谈话中提到,他发现蓓森朵夫琴具有自己独特的弹奏效果,它对钢琴家在声音和触键方面的任何意图都完全顺从顺。”非常谢谢这位朋友的关心!这本杂志我没有订阅了,转摘的文章也是第一次读到。但我觉得这是一个真正听过、也认真比较过二种琴声的人说的,或者说他与我听过后的感受很相似。我尤其欣赏他说的这二句话:大多数钢琴家都说施坦威能适应多方面的要求,音质纯净而音域宽广,高音明亮,低音饱满丰富;很多钢琴家不认为蓓森朵夫比得上施坦威琴那么面面俱到,但它的低音至中音部分声音丰满,高音部音色甜美而绝不带金属声,这些都可与施坦威相比。
特别注解一下这句话的含义:高音部音色甜美而绝不带金属声,这些都可与施坦威相比。说的更准确点,蓓森朵夫就是声音非常圆润,感觉高音似乎少了一点,其实未必是少了。施坦威的高音带有非常明显的一种特殊的金属声,显得声音很开扬。如果以人声来比喻,一个是壮年人发出的声音,一个是青年人发出的声音。从表现音乐来说,德奥的作品用蓓森朵夫的琴很好听,但很多的作品,尤其是现代作品用施坦威更合适,他的表现力更全面。所以,我要补充的是,其实唯有高音的金属声不可比施坦威。欧洲琴都有个大特点,就是感觉很沉重,弹奏时间长了显得很吃力。蓓森朵夫的琴也是这样,比较沉,很多人弹不动。法籍越南钢琴家邓太松弹奏蓓森朵夫,琴声异常靓美,国内没有钢琴家可以发出这种靓声;旅美钢琴家许斐平生前就坚决拒绝用他录音。在一次音乐会结束后,我请在场一位学琴的男孩子试比较过他家的雅马哈三角琴与他的不同。男孩子很惊讶问,为什么这架琴特别重?童言无忌,他的问题引得哄堂大笑。我这么说,引起一位朋友的怀疑:他说无论如何都是顶尖的名琴,如此难弹,缺陷如此明显,难道还不如“雅马哈”或“珠江”更能反映钢琴的本质声音?这位朋友误解我的意思,说难弹,不是说他有多少明显的缺陷!这里说的难是与其他的琴比较而言说他的琴键显得沉,触键比较费劲。不是说没有一点声音,而是发出的琴声不堪入耳,缺少了美感,没有反映钢琴的本质声音。如果学习时都是用“雅马哈”“卡瓦依”这类的钢琴,以后一定弹不好真正的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