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讯

周广仁忆新中国早期音乐交流片段往事(图)

 

周广仁早年弹奏钢琴的资料照片。

  作为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周广仁教授的钢琴教育生涯堪称新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缩影,桃李满天下:50、60年代的黄佩莹、黄媚莹、黄远渝、李宝琼、吴宜南,70年代的李仁业等,80、90年代的逄勃、陈蔓春,更不用说她的徒孙辈的李云迪陈萨等等。
 

  9月5日,记者来到81岁高龄的周先生家中,和蔼可亲的周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为我们讲述了那段历久弥真的记忆。

  勤工俭学 跟外国老师钢琴

  周广仁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祖父是中国最早从事“洋务”的上海金融界著名人物,父亲留学德国,取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4岁时,周广仁跟随家人回到上海,父亲希望孩子能够凭借外语优势取得成功。但10岁的周广仁坚决要求学习钢琴,达到几近痴迷的程度,周广仁开始在由丁善德等我国第一代音乐家创办的私立“上海音专”学习。16岁那一年,她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要走专业钢琴的道路。当时中国人学习西洋音乐才刚刚起步,学习条件很有限。为了学好钢琴,周广仁在上海不断地寻找高水平的中外老师学习,同时依靠教授更小的孩子弹钢琴所获得的收入,来支付外籍教师每月20美元昂贵的学费。一段时间里,周广仁忙碌奔波于 20个小学生的家庭,晚上才有时间练习自己的曲目。

  这期间,她遇到过数位钢琴名师。意大利指挥家、钢琴家梅·帕契(Mei Paci)先后给她上了44节课,在手指技巧方法上给予她很好的指导。第二任老师马库斯(Marcas)属德奥学派,他不但给周广仁留练习曲,而且为她进行音乐讲解,注重强调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和乐句表情的把握,使她接触了从古到今的许多作品。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广仁从盲人钢琴家、李斯特的徒孙贝拉贝莱(Bela Belai)那里学到了李斯特的很多技术,有针对性地练习了许多八度、六度、四度双音的技法片段。之后,她还师从于曾任柏林大学教授的犹太人威坦贝格(Willenberg)以掌握贝多芬的音乐,在上海音专佛兰克教授的教导下学习现代和声和对位……回忆起这一段忙碌却颇有收获的早年学习时光,周广仁说,虽然跟这些钢琴老师学习的时间都很短,但每个老师都有其特长,从他们那里掌握的是各种不同的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形式。

  除此以外,大量的艺术实践也是周广仁学习和进步的手段。20岁左右她便开始在上海演出,举行独奏、室内乐和协奏音乐会。这些演出常常由周广仁自己来安排、组织。周广仁还把与国内外音乐家的合作看成一次又一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当时还有很多人找她为小提琴、声乐伴奏,她都非常乐意接受。

  学钢琴最苦恼的事情是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周广仁说自己非常幸运,一个偶然的机会令她得到了一架昂贵的德国钢琴。那天,她突然接到祖父的电话约她去一位德国太太家做客。这位夫人说德国战败,她将要离开中国,但是什么都不能带走,最舍不得的就是这架钢琴。她让周广仁弹了两首曲子,或许是曲子感动了这位夫人,她把钢琴送给了周广仁。周广仁说,那是一架极好的钢琴,没有它自己日后不会取得那么好的成绩。如今,这架钢琴陪伴她已有几十年的光景,尽管修过好多次,但是依旧保留在家中。周广仁说,前些年自己曾经去德国拜访过这位夫人,“她依旧记得我的琴声”。那天晚上,周广仁为她弹奏了一夜,老人非常满足。

  新中国第一位

  国际钢琴比赛获奖者

  解放以后,周广仁到上海音乐学院教课。对钢琴演奏技巧的追求使她思想上波动很大,她向贺绿汀院长提出要出国深造。贺绿汀对她说:“你别走,我们没人呀!你留下吧!以后国家会培养你的。”他的诚恳打动了周广仁。虽然后来周广仁一直没有出国进修的机会,但是她不后悔,反而要感谢贺绿汀院长,是他的挽留使她的一生与祖国的钢琴教育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她得以见证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让她有幸为自己钟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