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拉
在很多评论家笔下,舒曼都是一位极富诗人气质的幻想家,实际情形也确实如此。你看他的作品,有标题的大都有“幻想”、“梦幻”等字眼。笔者少年时第一次接触舒曼音乐,就是一首《梦幻曲》,来自一张78转速的胶木唱片。在“文革”期间,那可是罕物。当时听到的是小提琴独奏版本,不到3分钟,但其舒缓优美的旋律和幽幽神伤的情绪,让你迅速安静下来,陷入遐想。后来知道,这是舒曼23岁时写的组曲《童年情景》中的一段,原本为钢琴而作,因太受欢迎而被改编至大提琴、小提琴、管弦乐、轻音乐等独奏、合奏体材。
有段视屏十分感人。1986年,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霍洛维茨重返莫斯科举办音乐会时,这位80多岁的老人再次演奏此曲。苍老的双手仿佛在钢琴上抚摸而不是弹奏,简洁的音符令台下男女老少或若有所思或昏昏欲睡,一位上了年纪的男士两眼紧闭,右眼角却一行长泪闪闪发光……那时,舒曼已作古130年了。
今年6月8日,是这位浪漫主义大师200周年诞辰,建议哪怕最无缘音乐的人也去听听这首《梦幻曲》,或许你从此会爱上音乐。
歌曲大师,堪比舒伯特
舒曼(RobertSchumann)的作品,以声乐、器乐的小品为最多,似并不追求鸿篇巨制,以致人们在大师如林的19、20世纪作曲家中一度对他的地位表示怀疑。但经过时光的检验,真正的乐评家对他的天才贡献给予了极高且一致的评价。具有代表性的古尔丁在《古典作曲家排行榜》上,毫不吝啬地将舒曼排在第八位,居同时代的肖邦、柴科夫斯基、李斯特、约翰·施特劳斯等以及大多数歌剧作曲家之前。排在舒曼之前的,仅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海顿等寥寥数位圣人,这恐怕是100年前很多人想不到的。
德奥大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居古典音乐创作统治地位,上述排行榜中的前10名无一例外地来自德奥。排在第七位的是歌曲之王舒伯特。有趣的是,歌曲创作也是舒曼的强项。来自奥地利的舒伯特和来自德国的舒曼,一生创作的歌曲都多达500多首,是任何古典作曲家都难以匹敌的,只不过对中国人来说,舒伯特的歌曲更加知名,一首《圣母颂》,便广为流传了。
和贝多芬、柴科夫斯基等大师一样,舒曼的音乐创作,特别是歌曲创作与他的恋情大有关系。不同的是,贝多芬、柴科夫斯基没得到,而舒曼得到了,所以他的歌曲大都温暖热烈,爱情歌曲占了绝大多数。他的爱人,便是在音乐史上也很有名的克拉拉(ClaraWieck)。克拉拉出身钢琴世家,小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钢琴神童,少年时就到法国等地巡演,19岁时在当时的音乐中心、肖邦、李斯特等大师轮番上场的维也纳连续举办多场独奏音乐会。她嫁给舒曼后虽然生了8个孩子,却依然练琴和外出演奏,并于59岁成为法兰克福一所音乐学院的史上首位钢琴女教师。在欧元使用之前,德国的100马克纸币上印着的女子头像,就是克拉拉。
舒曼曾拜克拉拉父亲威克为师,学习钢琴和作曲,并寄宿在他家。那时克拉拉还是个比舒曼小9岁的小丫头,但舒曼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天才美女,并展开了长期的追求,虽遭克拉拉父亲坚决反对百般阻挠,仍屡败屡战,终于1840年30岁时抱得美人归。婚后这一年,舒曼志得意满,创造力大爆发,竟写了约140首歌曲!他的多首广受喜爱的传世歌曲都产生于这一年,它们包括《献词》(一译《奉献》)、《月夜》、《胡桃树》、《美妙的五月》(一译《灿烂鲜艳的五月》)等。这些作品大都是在文学、诗歌方面有扎实功底的舒曼的即兴之作(他也是当时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体现了他浪漫主义、不受传统拘束的创作风格。曾听过迪丽拜尔演唱的《月夜》,最后一个音符唱完,仿佛还没结束,钢琴还在絮叨,让你浮想联翩。而《献词》的旋律一直很激越,到结尾却突然静下来,笔者意外地听到钢琴弹奏舒伯特《圣母颂》的旋律,直至结束,很有意思。
舒曼还写了不少声乐套曲、叙事曲等大型声乐作品,以海涅作词的《诗人之恋》、《两个投弹手》最为著名,其中的《诗人之恋》与舒伯特的《冬之旅》难分仲伯。
钢琴诗人,陶醉幻想中
舒曼更让人称道的,还是他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多为小规模,旋律动听,小巧玲珑,不求结构完整,只愿意境无边。听舒曼的钢琴曲,像是散落一地的灿烂珍珠,个个熠熠生辉,值得细细把玩。即便是大型作品,也是这些珍珠串起来的项链,而非大克拉的钻石。
大概正是这个原因,《童年情景》受到各个年龄段人的喜爱。这组创作于1838年的钢琴套曲,与其说是对孩提时代的回忆,不如说是长大成人的舒曼对儿童生活的幻觉。他想像着童年应有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