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音色方面,仿真效果再好的电子琴,也只能是“仿”,而不是“真”。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学生的鉴别力会不断提高。“仿”与“真”之间的本质区别及细微差异就在学生耳朵里逐渐变得明晰起来。如果长期学习电子琴而较少接触钢琴的话,学生就会逐渐产生鉴赏错觉,以“仿”为“真”、以“仿”乱“真”;以至于长期练习电子琴后很长一段时间在钢琴上找不到感觉,甚至永远。因为这样的学生(尤其是从小开始学的)在弹钢琴时,有可能在欣赏心理上始终以电子琴为标准或参照,从而总想把钢琴弹得象电子琴一样。这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其次,在手感方面。较早的电子琴在触键及手感方面具有单一性,即“无论用什么方法、方式和感觉,只要能按下键盘,都会发出同样力度、同样音色的音来”“而钢琴,则是有控制的触键方法。
所谓控制,也就是控制触键那一瞬间的感觉并选择所用的方法,因为这直接关系着发出一个什么‘色调’、什么‘味道’的声音来。而‘色调’和‘味道’又曲曲有别,这就要求触键也能曲曲互异。因此,很多先学电子琴的学生在后来接触钢琴时,几乎都要改进或重新学习触键方法,也即这个原因。另,即使现代电子琴已经发展得有力度控制且手感模仿得也比较好了,却仍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表面现象看,仔细一体味就会发现二者的触键感觉是有差异的,或明显或不太明显;二是从本质来看,二者的发声方法是根本不同的,钢琴是靠击弦机而电子琴则是靠改变电阻大小而进行的。因而在触键手感方面,对于钢琴而言,电子琴也只能是“仿”而不会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