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越来越受到了家长及孩子们的青睐,各种考级及钢琴赛事层出不尽,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但透过考级和比赛也同时暴露了我们教学中的种种不足,其中,演奏时学生肢体僵硬,气韵不通,音韵不畅成为影响音乐表现的第一杀手,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在钢琴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肢体语言的训练成为必不可少的课题。
肢体 协调 钢琴演奏
一、 现状显示与分析
(一)、考级水平参差不齐,表现音乐的人为数不多
每个地区每年钢琴考级的学生均占很大的比例,笔者喜欢观看每一年的考级学生表演,发现考级学生中会表达音乐的人少之又少。80%以上的考级学生都处于一种很不自然的手指训练状态,这种感觉给人以痛苦----身体僵硬、精神紧张。
(二)、各级各类比赛中,手指技术好的人不乏其人,但真正能够表现音乐和表达自己的人寥寥无几。
近年来,笔者有幸带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钢琴赛事,借此契机观看了大部分参赛选手的表演,发现大部分参赛选手的手指技术都比较好----声音干净、跑动敏捷。但同时感到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人琴合一的太少,表演缺乏感染力。
(三)、观看陈萨、王羽佳、李云迪、郎朗、阿格里奇等名家演奏,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表现自如、人琴合一、表演极富感染力-------不但会很好的表现音乐,而且更有自己特色,肢体语言运用恰到好处。
二、 钢琴教学中肢体语言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肢体语言的运用是钢琴演奏中借以表现音乐的重要途径
钢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表现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钢琴音乐,除了在声音上要给人一种美感,作为一名优秀的演奏者同时要善于利用肢体语言的优势给人视觉上以美的熏陶,使演奏给人以更深刻、更鲜明的印象。
古人云:语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舞之蹈之。肢体语言向来都是人们表达自己的重要方式,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尤其进入近现代社会,音乐艺术在专业性得到空前加强的同时,也与律动(肢体语言)的距离越来越远;人们在享受到音乐教育专业化所带来的直接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同样尝到音乐与本身相背离的苦果,艺术审美呼吁,立体化的教育体系,要求从审美情感、审美实践、审美能力全方位,多维度构建音乐人才,其中,动作能力即能随音乐用自身的肢体作运动,富有韵律感的培养,应该与知识技能同步发展,它是人们表现音乐,表达自我的重要载体。
(二) 、肢体语言的训练是钢琴演奏技术比不可少的手段
钢琴演奏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艺术活动。概括的讲,钢琴演奏技术是钢琴演奏者为了达到表现音乐为目的所使用的一切手段。主要包括:心理技能、手指技能和动作技能。在钢琴演奏中,这三种技能缺一不可,但却又不能相互孤立,可以这样说:在心里技能稳定的状态下没有好的肢体语言就没有好的手指技巧及音乐表达。
1、手指技能的发展需要肢体的协调配合
钢琴演奏中的协调,是指身体参与演奏的各个部位以最节约力量、距离、时间的方式进行恰当的互动与配合,从而完成演奏者的弹奏动作。如果一位钢琴演奏者能够做到肢体的协调,他将能弹出与肌肉力量相匹配的音量,声音通透,如果不能做到肢体与手指的协调,那么弹出的声音将会生硬,没有生气,最终导致演奏的失败。
2.敏锐自如的演奏需要演奏者及时、细致、有效地调控肢体动作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一首乐曲的表达需要钢琴内部成千上万个零件配合发音,与此相类似,一场好的演奏,需要演奏者脊柱、手臂、肩膀、大腿、身体全部共同担负音乐事业,以它们的呼吸和协调配合,把音乐转换为有说服力的陈述,就如同一个高尔夫球手,他的每一次完美的击球都来源于优雅协调的肢体配合和支撑。
三、 钢琴教学中肢体语言训练的方法与步骤
(一) 、音乐律动感的培养
很难想象一位对音乐节奏缺乏感觉的人能够把钢琴演奏好,所以从学琴伊始就应该加强对习琴者律动感的培养。
结合节拍感的训练加强习琴者身心律动感的培养
节拍感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从生理方面讲,它表现于人的心跳、呼吸、行走、跳动、语言等生活进行中。从心理学方面,则表现为种种心理反应和运动觉。由此可见节拍感向来都是和人体的肢体语言相联系和结合,那么结合节拍感加强习琴者身心律动感的培养,是顺应人的生理、心理发展需要,行之有效的基础教学方法之一。
1、二拍子的律动训练:二拍子是基础拍之一,强弱均匀出现,体现了节奏的刚健性和平稳性,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首先通过听觉分辨出二拍乐曲的强弱特点,然后鼓励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强调出强拍(他们有的拍手、有的跺脚、有的摇头、有的点头、还有的自己会根据音乐做自编的舞蹈动作),孩子们想象力丰富,有很大的可塑性,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从最初的律动教学中我认识到了这句话的精确性。
2、三拍子的律动训练:三拍子则是强弱弱的不均匀出现,体现的是节奏的动力性和流畅性。在三拍子的律动训练中,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摇篮的晃动以及小船的摇动,习琴者很容易找到此种感觉并作出相应的肢体律动。四拍子、六拍子是二拍及三拍的复拍子稍加引导习琴者很容易找到律动规律,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3、节拍节奏的音乐性训练:音乐是流动的语言,单纯的节拍训练并不能满足习琴者的审美需求以及表现目的,所以在节拍训练的基础上笔者还进一步加强在实际音乐作品中的律动训练,找出乐曲的强弱、体会音乐的起伏与呼吸等逐步耐心地引导学生认识并通过肢体表现出来,这是培养习琴者音乐性及训练弹琴过程中肢体协调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结合演奏技术训练,加强肢体稳定、协调
1、稳定坐姿的肢体训练
俗话说:“站有站相,做有坐姿”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它最基本的肢体要求,同样钢琴的演奏也离不开相应的稳定坐姿的肢体训练。弹奏钢琴的姿势是适应钢琴构造形成的,它是建立在人体生理放松形态下的演奏姿势。对于初学者来说,他是弹好钢琴的基础环节。怎样做到对学生的肢体训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逐级引导首先,教师示范各种不同的弹奏姿势,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审美经验选择他们认为最美的演奏姿态,进而引导出弹琴的正确肢体。其次,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的基础上找准坐位支点(2/3屁股坐在钢琴上)、脚位支点(脚底要实,要有脚踏实地的感觉)、手位支点(肘部与键面基本在同一平面,自然下垂于侧身的上臂与肘部形成略大于90度的钝角为宜)再次,教师通过升降琴凳、踏脚凳等相关工具帮助学生找到适于他们演奏的最佳稳定位置,并使之成为习琴伊始的良好习惯。
2.结合钢琴演奏技术中的音阶、琶音等织体技术,加强习琴者肢体训练。
当最初的稳定、站立、支撑等系列钢琴演奏基础打牢之后,钢琴演奏技术又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技术课题即音阶、琶音、八度、和弦等技术手段的训练。这是弹好各种复杂乐曲的基础,而没有肢体的协调训练就不可能有好的技术到位。①、音阶技术 音阶练习的目的主要在于训练练习者的手指力量和整身的协调性,以使练习者在演奏过程中能够弹出音质饱满、颗粒均匀、灵活快速的跑句及音型。在进行音阶训练时,首先是让学生双肩放松,胳膊和手自然下垂,让手处于自然放松的弹奏状态,就像鸟儿飞翔时的翅膀。其次也是重点,要在支点稳定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根据音阶走向设计上肢体的运动动向。具体的做法是,音阶上行时以双脚和臀部为支点,以全部肢体的联合运动向右作重心转移运动,协调手腕手指作主动积极的上行运动,在此过程中特别强调头部不偏离好的直线位置。下行,反之。②、琶音技术琶音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练习手指的伸张能力,在练习时更强调每个音的质量,要求下键有力,手指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