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了十八世纪中叶,巴赫的学生基恩伯格(Johann Phil-ippe Kimberger)对其老师“平均律钢琴曲集”中曲目所用音律进行了一番考证,
提出一种调律法,叫适当律调律法(well temperedtuning) 11。
这种调律法因是基恩伯格提出,又称“基恩伯格调律法(Kimberger Tuning)。
他先后提出三种调律法,第一种调律法是1766年提出,那时巴赫已逝世16年了;他的第三种调律法提出时(1779年),巴赫已逝世29年,钢琴诞生70年了。
当今,人们了解稍微多一点,是他的第三种调律法,即“基恩伯格调律第三法”。
通过对“基恩伯格调律第三法”的研究分析认为,它是“中庸全音律”和“纯律”的混合体,也是对“中庸全音律调律法”的改良。
“基恩伯格调律第三法”所产生的音律,四度和五度已经没有了“狼音”,多数为自然律音程;多数大三度音程虽比“纯律”大三度略大一点,但听觉上完全能够接受。
同时,“基恩伯格调律第三法”产生的音律特点,具有“威克麦斯特律”许多共同之处;反而与“中庸全音律”稍有不同。因此,这两种律往往被古今学者混淆。
1800年,一位叫托马斯·尤格(Thomas Young)的人,提出“六分之一最少污参差中庸全音平均律”。
此律,由六个缩短“六分之一最大音差”的五度音程和六个自然律五度音程构成。
“尤格律”在键盘乐器上应用,“三六度”和“四五度”音程更趋于均等,在听觉上的感觉更趋于协和。
由于“尤格律”已与“十二平均律”已经十分接近,其调律的方法为后来的平均律调律法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因此它的调律法被称为“古典调律法”通往平均律调律法的桥梁。
时隔42年,即1842年,平均律就应用在了钢琴身上。
这时,钢琴已诞生135年,正值肖邦、李斯特等钢琴大师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