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肖邦 二、巴赫 三、贝多芬 四、莫扎特
肖邦
一八一零年三月一日,波兰作曲家“钢琴诗人”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ederic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生于华沙郊区热拉。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家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日夫尼学习钢琴,八岁时开始公开演奏。一八二四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埃尔斯纳(Jozef Antoni Franciszek Elsner,1769-1854)学习音乐理论。一八二六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在校期间他恋上了年轻的歌手康斯坦西娅·格拉特科芙斯卡。十九岁时他写下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据说就是这位少女激发了肖邦的创作灵感。
肖邦在一八二九年毕业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的肖邦产生深刻的影响,一八三零年肖邦在华沙成功地演出了自已早期的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钢琴曲),同年十一月二日肖邦带着一包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了华沙,从此再也未能看到祖国故土。波兰成了他的心结,解不开的结,也是萦绕他一生创作灵感的源头。
他多次想放弃对音乐的深造和创作,返回祖国波兰参加起义和革命,都未能实现,而从波兰不断传来起义被镇压华沙陷落的消息,令他受到强烈的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八三一年九月,肖邦来到巴黎,他的余生便和这座城市的艺术生活联系在一起。肖邦在沙龙中与许多杰出的艺术家来往,如音乐家李斯特、柏辽兹、罗西尼和梅耶贝尔,文学家有雨果、巴尔扎克、乔治·桑、海涅、缪塞和大仲马,画家德拉克洛瓦,还有波兰流亡诗人密茨凯维奇。这些交往对肖邦的精神生活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一八三八年通过李斯特,肖邦结识了比他大六岁“有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奥罗尔·杜德旺夫人,也就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乔治·桑(George Sand;Mme. Aurore Dudevant)。肖邦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种他从未经历过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乐想象力达到高度兴奋的程度。其后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诺昂乔治·桑的别墅里度过的。这些年也是肖邦创作最旺盛的时期。
从一八四六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四十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使他陷入深深的失望和消沉之中;而与乔治·桑的关系也走向破裂;故乡的亲人与挚友在革命中去世。他的健康逐渐变坏,在他最后的信件中充满了孤独的绝望。一八四八年他在英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在那里他为流亡海外的波兰侨胞最后一次演奏会。萦绕在会场上的是他那首《波兰组曲》(作品第53号)。
返回巴黎后他的健康急剧恶化,一八四九年十月十七日年仅三十九岁的肖邦因结核病逝世于巴黎寓所。当年在巴黎巧荐肖邦使之扬名乐坛的钢琴家李斯特乍闻噩耗,泣不成声。
在肖邦的葬礼上李斯特一面守护着肖邦的灵柩一面指挥乐队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和肖邦生前谱写的悲伤的曲子《葬礼进行曲》,公主王妃和艺术家都来向他表示敬意。梅耶贝尔、柏辽兹和德拉克洛瓦都在送葬者之列,但乔治·桑没有来。他被安葬在拉雪兹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他长年带在身边的故乡泥土。而他的心脏照他的遗愿运回安葬在他的祖国波兰。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特有的,绝不能把他的风格与其他人的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他在这狭窄的结构中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和影响是不下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顺手的,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肖邦的作品给人以来自即兴创作的错觉(这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所渴望能做到的事),但事实上,肖邦是仔细而有意识地把它们创作出来的。
虽然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革新力量,但他从来都不是稀奇古怪的或炫耀自己的作曲家。他的音乐表现出的情感幅度很大:从伤感到洋洋得意的,但他反对空洞的炫技性作品。肖邦有着一种浪漫主义者的狂热性,他在自己的灵感中自我陶醉、留连忘返,以至陷于不能自拔的境地。他重复这种灵感,甚至超越了原来自然达到的限度。
肖邦有很多作品至今仍是钢琴家的演奏曲目,这是值得注意的。他的夜曲――正象这名字所含有的意思一样,是夜晚的歌曲――带有各种不同的忧郁色彩,这些曲子通常是三部曲式。他的前奏曲都是幻想的片段,有些有一页长,有几首只有两三行。他的练习曲是教学用的最好文献,在这些乐曲中,钢琴技术也变得具有了诗意。他的即兴曲奇异而有变化莫测,但它们却都圆满无缺。他的圆舞曲反映了沙龙里的鲜艳色彩和娇媚姿态,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心灵舞曲。他的玛祖卡舞曲取自波兰的农民舞曲,显现了他青年时代所见到的理想景色。
在大型作品中,肖邦写了四首叙事曲。这些乐曲是有宏大结构的史诗,象是游吟诗人讲述的传奇。他写的波兰舞曲再现了一种庄严的情感,这是波兰贵族向国王欢呼时跳的列队舞蹈。这些舞曲具有英雄性的曲调,回荡着战斗中的铿锵声,颂扬了英雄的功绩。这位民族的诗人使同胞们记起祖先的光荣,加强了他们渴望自由的愿望。《摇篮曲》、《船歌》、《F小调幻想曲》的谐谑曲都显示出肖邦在他的艺术中达到了顶峰。《B小调奏鸣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E小调钢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协奏曲》都完全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
肖邦在20岁时就完全形成了他所显现出的风格,他不象一些大师如贝多芬或是瓦格纳那样长期的思想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肖邦与同时代的舒曼和门德尔松一样,在风格上是真正的抒情诗人。这三个人去世都很早,他们都用青年时代自发的抒情性达到自己事业上的顶峰,他们是浪漫主义第一阶段最杰出的代表。可以说肖邦在他的成熟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件是凭借传统技巧和曲式写成的。
肖邦没有象舒伯特那样忍受过贫困和轻慢,也没有想舒曼那样忍受过精神病的折磨。虽然他一生享有盛名,与那个时代最著名的一些艺术家友善,但致命的疾病使他过早地逝世。当他在39岁去世时,他留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钢琴文献。肖邦比门德尔松更加忧郁而多情,也更加富于幻想、敏感和激昂。在创作手法上,他比舒曼更加稳健。肖邦是最纯真的浪漫主义钢琴抒情诗人。
肖邦偏爱舞曲的形式,不仅是因为它们具有鼓舞情绪的作用和青春的新鲜与生动,而且是因为它们还有着深刻的象征性的意义。在社会的嘈杂混乱之中度过了他的一生的这位寂寞的艺术家,靠着这些舞曲活跃了他那孤寂的创作想象。他的舞曲完全不象古典舞曲那样总是多少有点刻板和拘谨,而是以感情在乐曲中统驭着一切。这是些热情奔放的舞曲,不仅仅是生动活泼、形式优雅、姿态高贵而已。这是些属于浪漫派的舞曲,它们表达了人类所有的情感:欢乐、痛苦、顺从、温柔、忧郁、爱情、自豪、愤怒、直至受屈辱的爱国者的那种英勇慷慨之气。
与古典主义这条理、平衡和宁静不同的是浪漫主义的标新立异、主观而充满个人情感的表达。肖邦代表了当时流行于巴黎的新浪漫主义的风格。而内中又融入了斯拉夫民族的因素。但笔者最想说的还是他对祖国那一份深深地依恋。从血统上讲他是一半波兰人一半法国人;在他一生中的廿一年住在波兰,十八年住在法国。并且他一生中创作的高峰是在法国达到的。但他却对波兰有挥之不去的思乡情。
他的作品中没有失去波兰的声音,波兰舞曲(波罗奈兹)、玛祖卡,肖邦以创作富有祖国的民族性格的舞曲来寄托对故土的怀念,这是肖邦创作上最旺盛的时期,他从过去的抒情诗性质的小品中解放出来,用更庞大的音乐形式和更复杂的表现手段来突出乐曲戏剧性和悲剧性冲突的内容。这类的作品中充满了前一时期中极少见的狂风暴雨般的动力、紧张的发展,音乐形象深刻而丰富,感情的奔放使这些作品中有英雄性、史诗性的激情,时而明朗欢乐;时而忧郁孤独。
“我愿意高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感情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我的作品的一部分——能